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1980我的文艺时代 > 第344章 《燃烧》发表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因为“情书”的乌龙事件,所以陶慧敏对何赛妃的观感一直很复杂,她相信何赛妃对自己也一样。

    团里领导同意了两人的借调手续,不日两人北上,买的卧铺票还是同一个车厢。

    一路在火车上,两人之间很少交谈,气氛尴尬。

    一直到两人下了火车出站,这种尴尬达到了极致。

    因为林为民今天来接站。

    饶是以林为民的脸皮厚度,见到小女友和何赛妃站在一起,也有点绷不住了。

    可林老师毕竟是体面人,到什么时候都得端住架子。

    他面带笑容,接过两人的行李,然后再将行李装进后备厢。

    上了车,他说道:“我先带你们两个去招待所。”

    《红楼梦》电影由燕影投资,导演又是谢铁骊这种名导,最近刚刚启动角色选调,声势浩大,燕京各路媒体都在报道。

    林为民所说的招待所是燕影招待所。

    《红楼梦》的角色选调范围很大,谢铁骊不仅协调了国内各大电影制片厂的适龄女演员,还招入了越剧、京剧、吕剧等不同剧种的优秀演员进京,何赛妃也是因为如此才会被叫来剧组试镜。

    到了招待所,这里已经一片莺莺燕燕,全国各地的电影女演员、戏曲女演员都已经集中到了这里。

    林为民带着陶慧敏和何赛妃办好了入住,然后又找到了门上挂着“导演”两个字的房间,敲响了房门。

    “谢导,好久不见!”

    谢铁骊正在跟剧组的几位主创讨论事情,见到林为民他起身握了握手,笑道:“林老师怎么有空到我们这来了?”

    林为民将身后的陶慧敏和何赛妃介绍给谢铁骊,“今天送朋友过来招待所,她们俩要面试您电影里的两个角色。”

    谢铁骊作为导演,看过每个演员的照片,一眼就认出了陶慧敏和何赛妃,只是记不住名字

    “这是小陶,陶慧敏。这是小何,何赛妃。”林为民介绍道。

    谢铁骊脸上堆着笑容,“好好。外形条件真是出色,看照片的时候就觉得够好看的了,真人更好看。小陶那部《女医传》演的很不错。”

    林为民有个小女朋友,这件事在燕京文艺界不是什么秘密。

    前段时间《女医传》热播的时候,还有人讨论过这件事。

    今天看到陶慧敏的真人,谢铁骊不得不感叹,小伙子好眼光啊!

    跟谢铁骊打完了招呼,林为民带着陶慧敏和何赛妃从房间出来。

    “这几天,你就安心住在招待所准备试镜吧。等试完了镜,我再带你去逛一逛。”林为民对陶慧敏说道。

    有何赛妃在,陶慧敏有些不好意思,面色不自然的点了点头。

    林为民见状也没有多说,离开了招待所。

    陶慧敏和何赛妃回到了房间,气氛一如既往的尴尬,她拿出了包里的《红楼梦》。

    林为民和她说过,央视版《红楼梦》都是请了专家对演员们进行培训的,演员们更是熟读《红楼梦》原著,力求能够找到书中人物的感觉。

    陶慧敏这次面试的是林黛玉的角色,她不想被人比下去。

    翌日是工作日,林为民正常上班,陆遥下午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改好的稿子交到了他的手上。

    “这次效率高了不少嘛!”林为民夸奖道。

    陆遥手里夹着烟,翘着二郎腿,突出一个肆无忌惮。

    “都写熟了嘛,其实也没甚好改的,白收了编辑部五六十块的补助,还有点不太好意思呢!”

    他说这话的时非常好了。

    试镜结束,陶慧敏她们这些演员有几天的自由活动时间,林为民趁着这几天带着她在燕京好好玩了一趟,然后她便又回到了燕影厂那边。

    谢铁骊版的《红楼梦》虽然没有像央视那样提前两年就培训演员,但最起码的培训还是要有的。

    时间一晃到了九月,《人民文学》今年的九月号如期上市。

    九月号上市的这一天,无数《人民文学》的忠实读者走进了书店、邮寄,还有路边的书报摊,毫不迟疑的买下了最新一期的杂志。

    翻开杂志,看到目录上那熟悉的“林为民”三个字,读者们纷纷露出会心的笑容。

    这么多年时间下来,林为民这个名字在读者们的心中再次形成了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只要是林老师写的,一定不会错的。

    可是,当这些读者们迫不及待的翻开杂志,细细的品味起之后,却渐渐的发觉了有些不对劲。

    ——

    沪上,《儿童时代》编辑部。

    数年时间过去,黄安仪也成了编辑部的老编辑,这个“老”当然指的是资格。

    中午卢大姐跟黄安仪聊天的时候,又提到了相亲的问题,黄安仪笑而不语,卢大姐便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忙了一天时间,直到快下班时,她才想起早上买的那份《人民文学》。

    早上她只是匆匆瞥了一眼,看到上面有林为民的新作品,心头有些喜悦。

    回到家,顾不得吃晚饭,黄安仪翻开《人民文学》上的那部。

    可读着读着,她的眉头蹙了起来,而且越蹙越紧。

    83年,她应邀请,随母亲到米国参加米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文学活动,历时四个月。

    当年参加这个这个活动的时候,黄安仪并不是很清楚。直到回国以后,她才慢慢了解到这个所谓的“国际写作计划”主要面对的就是发展中国家,所有的作家也都是来自所谓的“问题国家”。

    黄安仪是从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人,所以谈起以前的经历总会有一种苦大仇深的感觉,可是和那些外国作家们接触了之后,她才知道,这世界上其实不光中国有问题,很多国家都有问题

    米国的这一趟旅行,让黄安仪觉得开了眼界,面对很多问题,也感觉豁达了很多,没有了以前的耿耿于怀,也让她对米国这样的西方国家充满了好感。

    应该说,在整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全面学习西方的背景下,是没有多少国人对西方国家没有好感的,黄安仪的这种观念也并不少见。

    因为在米国旅行的那些愉快的经历,她看着杂志上的内容本能的有些反感。可在这时,她的心中又不由得闪过林为民的嬉皮笑脸。

    她很清楚,在那张看似幽默、满不在乎的脸的背后,是林为民极其强大的精神世界。

    这些年,每一部林为民的她都会仔细的研读,谈起对林为民和他作品的了解,黄安仪不认为会有人比自己更加透彻。

    这几年,黄安仪听说了林为民作品海外出版的事,也听说了他的作品被搬到了百老汇的事。

    按理说,从他的角度出发,他应该更加亲近西方国家才对。

    可事实好像,恰恰相反。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