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1980我的文艺时代 > 第333章 《情人》获奖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翌日,林为民吃着早餐翻看最新一期的《综艺》,《综艺》是米国的老牌娱乐杂志。

    林为民在上面发现了关于这一届戛纳电影节的消息,算算时间戛纳电影节这会儿也应该闭幕了

    《综艺》上刊登的也确实是戛纳电影业闭幕的消息,顺便还刊发了这一届获奖电影名单以及点评。

    今年获得的金棕榈大奖的是导演罗兰·约菲的电影《传道》,评委会特别大奖给了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的《牺牲》,最佳导演给了马丁·斯科西斯……

    林为民逐个奖项的看过去,经过仔细寻找,他在一堆获奖名单当中找到了“lover”的字眼,《情人》这部电影总计收获了最佳摄影和最佳剧本两个奖项。

    不算是最大赢家,但在一众获奖电影当中,除了那三四部获得重量级奖项的电影之外,《情人》所取得的这个成绩已经非常好了。

    至少在《情人》之前,还没有华语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取得过这样的成绩。

    六七十年代,李翰祥、胡金铨等几人的作品也曾经获得过戛纳电影节的奖项,但都是无关紧要的技术奖项,含金量不大。

    心情愉悦的吃完了早饭,林为民正打算动笔写剧本,公寓内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

    接起电话,是杨梦的声音。

    “林先生,真是不好意思,最近真是忙糊涂了,连打电话跟你报喜的事都忘记了。”

    杨梦说着和林为民解释了一下。

    《情人》参加戛纳电影节的行程本身就极为仓促。

    电影节闭幕后,获奖结果出炉,《情人》成了来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各大发行商追逐的焦点之一,这几天她一直在忙着这件事,已经确定了的发行国家就有米国、法国、英国、西班牙十多个国家。

    但走的都是文艺片的路数,版权费并不高,胜在卖的国家多。

    另外还有香江的上映事宜,《情人》当初是以最快的速度做完后制就参展了,如今载誉归来,香江的上映自然也要好好宣传。

    “理解!真是恭喜杨女士了!”

    “应该是同喜才对。林先生,你给我一个地址,回头我把获奖的奖状给你邮过去,另外还有一份红包。”

    “红包就不必了。”林为民推辞道。

    杨梦坚持道:“一定要的,最佳剧本奖可全都是?玫墓?汀!

    在电话里,杨梦还邀请林为民回国后有时间,再去香江走一趟,林为民只能婉拒。

    一次出来两个月时间,今年之内他是不可能再出去了。

    《情人》在戛纳电影节获得了两个奖项,虽然不是什么大奖,但也算是没白参加电影节,算是打出了身价。

    从杨梦的语气当中就能听得出来,电影卖的肯定非常顺利,就是不知道能赚多少了。

    愉快的聊完之后,林为民挂断了电话。

    前几天光顾着投资《歌剧魅影》的事,剧本的创作进度耽误了不少。

    林为民决定这几天都不出门了,好好在公寓里码字。

    如此过了一个星期时间,时间已经来到了六月初,林为民终于完成了《追风筝的人》的剧本。

    当他把完整剧本交到阿瑟·米勒的手上,老头儿喜不自胜,“林,你的效率可真是太高了!”

    高吗?

    这都快一个月了,才写完一部剧本,林老师心中莫名的竟然有点惭愧。

    有了林为民的剧本,《追风筝的人》这部话剧的筹备工作也可以启动了导演布鲁克彭·伯顿在撒狄斯吃午饭时,生出了要设立一个戏剧奖纪念托瓦内特的念头,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托尼奖”。

    许多年间,撒狄斯一直都是宣布托尼奖提名候选人的地方,让这家餐馆在百老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林为民边吃着饭,边和马克梦介绍着关于撒狄斯的掌故,让马克梦不禁有些感叹。

    “明明我才是个米国人,到了纽约反倒是你成了主人!”

    林为民笑道:“谁让我有时间呢?”

    林为民说的没错,对于很多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来说,那里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工作和睡觉。而那些城市的热情,只有对有闲有钱的人才会开放。

    “婊子一样的大苹果城!”马克梦一时感慨,咒骂了一句。

    两人吃完饭,从撒狄斯出来外面恰好已经黑了下来。

    这个时候,也是百老汇真正苏醒的时候,黑暗点亮了所有百老汇的细节,剧院的霓虹、射灯下的海报,还有等待着入场的观众们。

    马克梦是个米国人,但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来纽约,也是第一次来百老汇,竟然生出一种乡下人进城的感觉。

    “林,我突然发现我得感谢你。”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他么才发现,原来纽约还有这一面!”

    马克梦说完,两人对视了一眼,笑了起来。

    两人来到巴里摩尔剧院,买了票进入了剧院。

    已经上演了一年多时间的《触不可及》在百老汇很受欢迎,这一点可能跟前几年戏剧界一味的追求战争反思有关系。

    米国版的《触不可及》的背景是越战,从1965的局部战争到1975的撤退,十年的越战给米国带来了彻骨的疼痛。

    58000多名米国军人死去,高达4450亿美元的各项投入血本无归,约翰逊、尼克松两届政府被拖入泥潭而黯然下台。

    这场战争所造成的米国社会的撕裂和民众间的观点对立,远超过后来的任何一场战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米国的文化界出现了一批大量描写战争残酷、反思越战得失、分析越战成因与影响的新闻、传记和文艺作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卫·雷勃和他的“越战三部曲”。

    《帕夫洛·赫梅尔的基本训练》、《飘带》、《棍棒与骨头》,三部话剧作品在七十年代的米国获奖无数。

    但也可能是连续多年的反思、矛盾和对立,让米国人已经对这种思维方式感到厌倦。

    恰在这时,同样是越战背景,《触不可及》以轻松、幽默、温暖的风格出现在米国观众的面前,一扫大家看到“越战三部曲”的那种深重、沉痛和忧郁,让很多人通过另一种轻松的方式感受到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带给无数观众一种笑中带泪的感动,令人印象深刻。

    马克梦从剧院走出来,再次感叹道:“林,这一版《触不可及》改编的可真好!难怪会大受欢迎

    不需要去看媒体的评论,光是从剧院当中观众们的反应,马克梦就知道《触不可及》在百老汇的受欢迎程度。

    “阿瑟·米勒先生为这部作品贡献了很多。”

    林为民并不是客套,如果没有阿瑟·米勒在,《触不可及》本土化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功。

    马克梦点头,说道:“你可真是个好运的家伙!”

    林为民笑道:“这种运气你羡慕不来!”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