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穿越王府后长生不死 > 第一百三十二章 整军三论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当日的花宴落幕,开元帝席间的一句“天下三绝”却是传开了。

    公孙姑娘的剑舞,李龟年的歌喉,王家公子的琴音。

    正值天下清明,在《十事要说》的引领下,四海内外吏治与赋税逐渐归于合理。

    唯独大唐的北面边境,契丹与回纥近来有了动作,双方私下往来,边关的局势日渐紧迫。

    开元帝自己就曾负责过边疆战事,知道这群戍卒的不易,他心中不忍英雄无名,索性再下圣旨。

    以一州参军之职许之,在朝廷内外征集诗文,歌颂大唐的边军。

    圣旨降下不久。

    许多还未踏上科举的,以及由于家世,无缘科举的年轻士人北上边关。

    更有甚者,直接投身军伍。

    他们打算设身处地,从而作出一首旷古绝今的著作,给自己在天子面前博一个前程。

    边境将士对此也是喜闻乐见。

    他们默默守着大唐的安宁,却代表他们真的只希望当个无名英雄。

    边境将士当然也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可以被大唐百姓看在眼里。

    若有一首诗词歌赋,能够将他们的今天记下,流至后世,也算是无愧这一生的坚守了。

    ……

    长安城。

    有专门的宫廷使者,集结想要远赴边关的诗人,亲自领着他们上前走一遭。

    路途的花费皆由宫中支取,这也是最大限度避免对边军的影响。

    两个年轻男子策马相邻,彼此间也算熟识。

    其中一人名叫王少伯,是京兆人,但出生于并州晋阳。

    另一人叫王季陵,也是并州人,出身太原王氏。

    虽然严格来说,二人并不算是纯正的老乡。

    但以大唐如今的风气而言,只要见面投缘,莫说是否同个州郡,大家同是大唐之人,就可以引为一句“知己。”

    王季陵比王少伯大了十岁

    他看着面前这小兄弟,轻笑道:“少伯当真是英雄出少年,这般年纪就存有大志,来日前途不可限量!”

    王少伯面对这夸赞,倒也不推脱,大大方方接受了。

    他有自信,哪怕不搭上这次的封官,自己同样有把握进士及第。

    至于此番前往,求官倒是其次,王少伯更想亲自看看,一直守护着大唐的,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群人。

    王季陵很喜欢这小兄弟的爽快,他也不喜欢说话弯弯绕绕的。

    明明大家心中都想进士及第,大胆承认就好,拖拖拉拉只会显得虚伪。

    不一会儿。

    此行北上的诗人终于到齐,宫廷使者策马上前,开始讲起了本次的注意事项。

    内容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譬如不许影响军纪,不许动摇军心,不许私自行走……

    能够被选上随行的,基本也没有几个是傻子。

    天子愿意提供他们车马的盘缠,已经是仁义之至,倘若自己犯了忌讳,死了也是活该。

    ……

    长安城头。

    这个历代大唐天子都会站立的地方,今天又换了人。

    开元帝扶着墙垣,眺望远方,眼底还有几分不可思议。

    他喃喃道:“大师父,这真的会有效果吗,真的可以激励边军吗?”

    “效果肯定是有的。”李常笑点点头:“陛下也曾到过安西四镇,知道边军的情况。他们做着最有意义的事情,却不怎么受人待见,长安街头随便寻一个行人,都会轻蔑的喊一句‘兵痞子’。”

    “至少在贫道看来,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开元帝闻之,深以为然。

    他当然清楚随着大唐立国渐久,边军中出现的问题。

    在武德,贞观二朝时,由于天子就是马上的将士,从军一直是人人引以为傲的事情。

    可到了永徽帝的时代,随着大唐的战事逐渐平息,庞大的军伍成了朝廷不小的负担,加之军中的新老将领形成山头,导致平民出身的士卒想要出头愈发困难。

    久而久之,应征入伍不再是一件令人称道的事情。

    开元帝作为大唐天子,更是清楚其中的弊端。

    时日尚短,凭借大唐的盛世福荫,还有大唐数代天子的威望可以暂时压制。

    可一旦大唐的局势动荡,这些付出与所得不对等的大军,很容易因为某些利益的许诺,变成倾覆大唐盛世的第一道危墙。

    堵不如疏疏不如引。

    边军的问题是朝廷的头等大事,是要想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开元帝知道,自己的大师父绝不会无的放矢,既然这么说,肯定是想到了全盘的对策。

    他躬身一礼:“请大师父教朕。”

    “其实很简单,”李常笑缓缓道:“其中的症结有二,其一是边军上升无望,所以要给个盼头。其二是边军军饷的贪腐,无论如何,要他们卖力,首先应该免去后顾之忧。”

    听到这话,开元帝直直点头。

    李常笑说的这两点,确实是边军的症结所在。

    “边军上升无望,陛下不妨光开明路,既然文人有科举,武人也要有武举。天下百姓无论贵贱,皆可参加武举。”

    闻言,开元帝眉头皱起。

    其实这话没毛病,开武举确实是武人的一个升迁途径。

    只不过,那句“无论贵贱”,倒是一定程度上让开元帝犯难了。

    毕竟前头的科举还不许商贾、赘婿等人参加,这种限制甚至绵延到子孙后代。

    如今武举打破惯例,未免会引起什么波折。

    可开元帝想到大唐的未来,当即一咬牙:“朕准了,大师父请继续说下去。”

    “其二,可设镇府使一职,天子任免,代巡边军,明察秋毫。”

    这个设想倒是与巡视各道的巡查使相似,但是弊端也明显,任用之人必须是天子亲信,否则上下联合欺瞒,又将得不偿失。

    有关这点,李常笑的应对之法,是选用宦官。

    不过宦官也有讲究,是宫中天子培养的,而不是外朝进宫的。

    这点很重要。

    两者虽然都是宦官,但彼此间的差距可大了。

    自家养的狗,顶多是护食了一点,却是能认得主子的。

    反倒是外面来的,指不定还会吃百家饭。

    “其三,陛下可尝试组织各军联合演武,亲自挑拣良将。”

    这个设想来自李常笑前世了解到的军中比武,这是真正的手底下见真章,丝毫作假不得。

    即便仍有弊病,但却可以尽可能多的创造升迁机会。

    至少,天子的努力能够让每一个边军将士看在眼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