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重生王伦之我的梁山 > 第137章 延揽的代价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梁师成的高兴是发自肺腑的,这一点王伦不知道,但苏过是很清楚的。

    倒不是说这位堂堂太傅的眼界这么窄,一首拍马屁的小诗便能让其心悦诚服,而是这里头有个典故。

    当然这首诗的的确确是拍马屁的,真正的作者是清代的龚自珍,他在游太湖时对来自长洲的宋翔凤的热情照顾表示感谢。

    王伦只是挪来用一用,只是没想到正拍到心坎上。

    那是因为梁师成曾经碰到一位毒舌文人,被小小地讽刺了一把。虽说在许多人眼里只是一桩文坛笑谈,也不怎么为人所知,但梁师成却一直以为耻。

    这位便是邢俊臣和唐朝著名酷吏来俊臣只差一个姓。

    说起邢俊臣,现在的人可能并不是很清楚,他的名气也不是很大,然而在当时他却挺出名。这是因为他的词很有特点,一是爱挖苦人,二是在末句必定引用两句唐诗结尾。引用的两句唐诗,往往脱离了本身的含义,让人忍俊不禁。

    由于他的诗词好玩、好笑又很有才,名气也很大,竟然惊动了宋徽宗。皇帝经常喊他进入皇宫,与之谈风弄月,以博开心。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

    当时宋徽宗不以国事为艰难,从南方运送太湖石,修建了皇家园林艮岳。这样劳民伤财的行为,引起了天下的愤慨,然而他却洋洋自得,不以为意。宋徽宗让他以此为词,并以“高”字为韵。

    邢俊臣才思敏捷,一挥而就,马上填词完毕,最后一句引用的还是唐诗:巍巍万丈与天高。物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宋徽宗又指着陈朝的桧树,要他以陈为韵,继续填词,邢俊臣依然是迅速填好,最后一句:远来由自忆梁陈。江南无好物,聊寄一枝春。

    这两首词,前面都是应场所作,后面两句,一句讽刺宋徽宗不惜民力,从江南运送大石头这样的废物,简直是吃饱了饭没事做,另一句则在暗示如果这样下去,恐怕就会重蹈陈朝的后尘。

    宋徽宗虽然治国不成器,但在文学艺术的素养上,是能比肩宗师级别的大家。他当然能听出邢俊臣的弦外之音,但他确实还比较宽容,没有与一位借题发挥的词人计较太多。

    都敢跟皇帝杠上了,对于权臣就更不必说了。当时梁师成在场,趁着徽宗皇帝兴致大发,抓住机会要阿谀奉承。于是趁机献了一首自己所填的词,极力夸赞天下太平。

    宋徽宗夸赞作的好,又让邢俊臣填写一词来褒扬,规定还得押“师”韵。

    如果说对宋徽宗的讽刺,邢俊臣还只是暗暗地表示,对于梁师成,他就不客气了。他又填了一首《临江仙》,最后一句是:用心勤苦是新诗。吟安一个字,捻断几茎髭。

    本来,这是来自于唐代诗人卢安邻在《苦吟》中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首诗本意是夸将吟诗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然而宋徽宗看到之后,哈哈大笑。原因很简单,梁师成就是一个太监,哪里来的胡须呢?

    梁师成看到这首词后,恼羞成怒。当众出丑,而且还被人点中了死穴,怎么能开心。因为当场有宋徽宗在,他不敢发火,不久之后,梁师成以泄露宫廷隐秘为由,将邢俊臣发配到越州当铃辖。

    塔读@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他故意说很难,就是想激起梁师成的逆反之心,这叫做反其道而行之。

    果然,捞区区一个泼皮,梁师成并未放在心上,而是疑惑道:“哪个高衙内?”

    当得知是新晋的殿帅府高俅高太尉的儿子时,梁师成的眼角不经意便露出蔑视的神情。

    “子虚,便将那张三一并带来!”

    花子虚没有迟疑,领命而去,王伦这边逊谢不已。

    梁师成对王伦一个读书人做生意倒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可能也是风气使然,却对他做生意可能耽误“正事”有些担忧:“小官人是缺钱?便从咱家账上支取几万贯也不打紧,总要不误了金明诗赛的大事才好!”

    要做生意,难免会花时间,届时难免精力会不济,他真的以为王伦是“做”诗。

    其实王伦只是诗集词集的搬运工。

    不过他随随便便就允许王伦支取几万贯,还真是大手笔。

    要知道北宋一贯相当于后世人民币四百五十元到九百元之间,这是随手一扔几百万啊,百万富翁肯定不敢这么造,倾家荡产呢。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

    什么生意能赚这么多钱?还是轻轻松松的!

    但对王伦来说,这远远不够。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作为还算比较合格的梁山大寨主,太知道养一个士兵的代价有多大了。

    一套普通的盔甲要2万块,可能对付周边的巡兵、乡兵暂时不要,但长久观点是一定要的,否则光着身子上战场?那不是当靶子么。

    武器类,便宜点的盾牌、普通的木柄带铁尖的长枪是最低配,算3000块一套好了。

    工资不好换算,4000元一个月好了。

    伙食费,军人训练本来就刻苦,所以饭量也不会小,一个人一年吃个8000元不算多。

    士兵们没事穿点衣服,用点军队的物资,每年两、三万要的,折中算两万五千元。

    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比如开伙,场地,训练,损耗,等等等等,一年算五万。

    在不打仗的前提下,每个人要花费11万元,折合宋钱约220贯,只少不多。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

    梁山现有800喽罗,一年花费就要将近18万贯!

    打仗不能光靠两只脚,四只脚的骑兵才是这个时代的主力军。

    宋代军马约30贯每匹,好的要100贯,养马的费用光吃每月就要1.8贯。其实据统计,一个骑兵的代价约是同期步兵的五倍。

    梁山勉勉强强凑到了八十骑,先算它100骑吧,代价就是10万贯左右。

    别说水军还要造船又是一笔大开支。

    步、骑、水军加起来,按现有800人来算,每年25万贯是必须的。

    这还是毛毛雨。在他的规划之中,梁山要想平安崛起,必须有充足的军械、充足的人口,万人不嫌多。也就是说,短期内,他必须准备每年250万贯以上的财富,才能撑得起这种发展。

    而在来东京之前的盘点,山寨的全部家当不过30万贯。

    所以赚钱的工作刻不容缓。

    【作者题外话】:春明湖,应为金明湖之误。资料有记差了,故改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