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钢铁时代 > 第三百一十六章 试验成功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命令一条条的下达下去,八个长随几乎跑的脚不沾地,不过,他们也算是被培养出来了,效率倒是很高,这不才2个小时的时间,一大群技师和工人出现在了厂房之中,其中甚至包括了包头最近,才在全国范围之中,招募到的有一定的铁路修筑经验的工人。他们将会成为未来,铁路建设兵团的主体,会跟詹天佑一起,转战在包头铁路的工地上面,也是这些机械的第一批使用者之一。

    本身空无一人的仓库,顿时热闹了起来,很多被叫来的工人都奇怪的看着这个火车头,特别是一些熟悉筑路的工人,他们看到这个火车头第一个感觉就是熟悉,可接下来就感觉到这个火车头跟普通的火车头有些不同,可到底怎么不同,却说不上来。

    一群人围在这个火车头的旁边,有两个外国工程师却是所有人之中的例外,他们就是之前的传送装置的提供者,当时,只是提供一个装置,这个装置可以把半吨的长形物品,就平稳的运送到固定的方向,要求控制严密平稳。这点他们解决的非常好,其中的一些优点,也被杨元钊应用到了这个机车上面,可是真正见到实物之后,他们发现,这个装置的居然被整合到了火车上面。

    围着火车转了一圈,特别是观察火车上面,被杨元钊增加的东西,那些不是他们想不到,是因为杨元钊的任务只是一个的传送装置,但是现在确实一个完整的平台,把传动和运输装置使用到这个火车上面,是如此的创举。

    创意这玩意。点破了就不值钱了,很多历史上惊艳无比的发明,不是这个发明的难度有多大,只是没有想到而已,窗户纸一点就通。一旦发明,就很快的被同样工业和研究水准的国家给学去,这个筑路机械就是这样,简单的东西,如果组合到一起,就会起到极佳的作用。甚至会带来效率的几何层次的提升的。

    这个铁轨固定安装机就是如此,叫来的工人之中,有火车工人,在杨元钊的命令之下,首先上到火车上面。拉响了汽笛,开动了火车小说

    这个时代的火车,是蒸汽机车,本就气势惊人,在密闭的房间之中更是如此,当蒸汽机开启之后,蒸汽弥漫在了整个房间之中,让几千平方的宽大房间。都显得烟雾缭绕的,经过了杨元钊的认真改进,蒸汽机的烟雾明显的降低。动力也平稳了许多,噪音不算很大。

    火车司机熟练的开行着火车,在不到500米左右的轨道上面做缓缓的运动,不能加力,这个火车头控制性能极强,即便蒸汽机动力过大。也可以通过传送等排解掉,这突出的展示了这个机车的性能。毕竟对于一辆火车机车而言,速度和马力是关键。可是对于筑路机械而言,速度不重要,马力马马虎虎,关键是控制性,精准的控制,合理的余量,才能够让整个铺设的工作合理而快捷。

    司机熟悉了火车之后,后续的人努力之下,还有数十台拖拉机的帮助,这个火车机车,被拆成了一堆的零件,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运输到了白云鄂博,并且成功的组装起来。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杨元钊又给车间内弄来了一大堆的零件,包头筑路机械厂,虽然没有挂牌,可是从各大工厂还有机器工厂抽调了大批的高级技工,对这些零件进行组装工作,杨元钊知道,未来,一旦詹天佑做完调查,回归包头,轰轰烈烈的铁路兴建,就会开启,而30套的筑路机械,是最基本的需要,要4年才能修通的京张铁路,不是他想要,高速高效,才是包头真正的精髓。

    在筑路机械基本上解决之后,另外一方面,也把目光投到了詹天佑的身上,他什么时候回归包头,也就代表着铁路的修建,迈上快车道。

    杨元钊在工厂之中,紧张设计筑路机械的时候,詹天佑没有闲着,他几乎凭借着拖拉机,以每天200公里的行程,穿行在蒙古大地之上,要知道,他会重点的考察先动工的包头到张家口和大同太原的铁路,路线却是好几份的,工程师的严谨,在测量之中尽显无疑,包头史无前例的巨大人手,还有杨元钊从后世拿到的地图,那是集中了后世无数科技和人员的共同的智慧,确定的方位,未必是最好的,却是最合适的。

    詹天佑也是深有感触,在观测之中,遇到比这个更好的站点和路线,可是真正把所有放在一起比较之后,才发现,无论是路线的长度,投资的难度,还有铁路建设的难度等诸多方面一综合,还是杨元钊给出的方案最适合

    詹天佑越看越心惊,从最开始审视,到后来的相信,到最后,直接按照初步的调查结果,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只要达到基本的标准就可以了,不去考虑是否合乎全局的问题,包头已经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他们的正确性,在时间紧,任务重,1500公里还有后续的一到两条的复线,需要动工修建的铁路的,差不多有4500公里,哪怕包头拥有充沛的人力,还有近乎海量的资金,路总要一点点的修建。

    不再考虑查漏补缺,只是检查初步的路线,詹天佑的速度明显加快,后期甚至达到了每天600公里的速度,要知道,拖拉机在全速行进的时候,50公里几乎是极限,这等于半天的功夫都在赶路,虽然大部分的赶路都在晚上,可是1500公里的线路,詹天佑惊人的以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的初步勘探,后续的基本数据,还有最详细的施工方案,还需要等回到包头之后,查阅了更新的数据,才能够基本确定,但是两条最主要铁路的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了,只等回到包头之后就能够开工,而归心似切之下,詹天佑在归途中,也在考虑,到底杨元钊给弄出来了什么,真的如同他说的,减轻数倍的劳动强度,提升效率么?(未完待续)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