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影视世界从药神开始 > 第二零一章 皇太极服了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听完圣旨内容,看着面前颤颤巍巍的传旨小太监,王言挥了挥手:“王明,带这位公公好好休息一下,万不可差了礼数。”

    “是,大人。”门口的王明应了一声,走进来随手拿过小太监手中的圣旨,随手的扔到孙富贵手里:“公公,请吧……”

    “啊?谢……谢王将军。”小太监他在宫里没人,手中也没有银子,要不然也不能被派过来给这造反的头子宣旨。意识到自己安全,小太监忙不迭的拱手作揖。

    “去吧。”

    不待小太监多说话,王明不耐的薅着傻乐的小太监转身就走。

    见小太监被带走,一旁站着的孙富贵看着手上的圣旨,咂吧着嘴:“大人,这是冲咱们来的啊,是把咱们当建奴对付了。”

    他之前是跟孙承宗手下混过的,虽然位置低,但也能想象到孙承宗多牛比。毕竟之前孙承宗在辽东屯田、筑堡、练兵四年时间,一仗都没打过。而在孙崇宗被拿下不久,宁远就被围攻,不管什么原因,都说明了很多问题。

    “不用担心,我自有打算。辽东这么大一摊子事儿呢,别想没用的,去做事吧。”

    孙富贵过来就是汇报工作的,正好赶上了随口说一句而已。再说现在他都上车了,只能盼着王言成事儿,说那么多没什么用。

    “是,大人。”

    孙富贵走后,王言想着的

    这些变动对王言影响还是挺大的,别的不说,单单就截住山海关一条,搞的就挺烦人。无论人口还是物资,辽东这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匮乏的,加上他本来生产力就没提上来,山海关正经的是个命脉了。

    不过他到底也没有真正的造反,大家明面上那绝对是相当客气的,虽然物资出关会面临一定的困难,但研究研究也是好使的。

    而且孙承宗督师蓟辽,原本同样职务的王之臣就很尴尬,架到了现在这个位置,王之臣也没有退路了,他也跑不了。所以这个曾经王言的大哥大,现在也可以说是他的小弟了。

    王之臣是一直驻扎在山海关的,一年的时间,上上下下经营的也比较不错。尽管其中有不少人看不上王言,不跟他俩好,但也有跟他好的,相互制衡之下,山海关问题是不大的。

    至于孙承宗卡死外部的通道,说不好听的,都不用王言出马,那些跟他俩做生意的商人就会把关系打通。要知道王言手中的产品是大明独一份,卖的还相当火爆,一帮精明的商人破解一年了,还没啥头绪呢。也是这样,他们不可能放过这个财源。连灭建奴的机会,他们都能发力影响给予喘息之机,何况一个被排挤的孙承宗……

    所以综合下来,这个影响挺大,也会慢慢的变成问题不大。

    过去的半个月,王言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他都把满桂架空了,掌控了宁远,自然不会放过辽东其他的地方。

    走到这步,他不拿下辽东都不行。万一其他那些不和他好的,合起伙来干他怎么办?倒不是怕干不过,只是辽东一场大乱,会破坏本已经屯好的田地,建好的堡垒,得不偿失。

    所以这一段时间过去,自锦州到山海关门口的广宁中前所、前屯一带全部配合着他收拢的人马拿下,并派战兵持枪镇压。一干不是一条心的将军,全部下了兵权,跟满桂作伴。有反抗的,领头的、以及大大小小的军官全部弄死,大头兵贬为苦役干活。

    之所以没动山海关,就是给双方留个体面。若不然大明门户握于他人之手,打不过也得干了。毕竟过了山海关,那就是一马平川,直捣京城了。王言不想动手,他是真没想过入关炮轰京城的事儿,而且现在他的手下也是烂糟事儿一堆,必须先安内。

    现如今,王言手下人马有近十万人,军户更是达到了十五万。不过这也仅表面安定而已,毕竟那些投靠他的将领都是迫于大棒下的利益,表面忠诚而已,不道什么时候就会反水。

    当然了,王某人是最讲诚信的,也是最他妈不要脸的。要不是为了给以后归顺的人留个榜样,这些投靠他的人在他掌控兵马的第一时间就该弄死了……现在嘛,等他慢慢的架空了这些将军之后,都跟满桂一起养老去吧,也算落个善终。

    至于辽东的文官集团,王言人手确实不够用,全弄死了他手下还真没有办事儿的。这也是为什么文官集团那么超然,敢咆哮朝堂,对着皇帝喷的原因,离了他们这帮子文化人真不行。所以听话的都留下了,原来什么样现在就什么样,不听话的全贬了苦役去干活。

    很长一段时间都只能如此,王言不会去管他们贪不贪,只要把他的政策落实下去就好。至于以后……等他的孩儿们培养出来,这些王八犊子有一个算一个,全他妈挖矿修路去。

    有句话说的好,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他现在就扯着了……

    别的什么内部错综复杂都不说,光是养这么多人,他之前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那些家底远远不够。别说给大头兵发饷吃肉了,能不饿着就他妈好不错了。这还是他收拢了整个辽东的物资,加上抄了一部分文武弄来的银子,才勉强保证不崩。

    现在他的情况估摸着,差不多和皇太极类似。后勤短缺,手下人心各异。不过纵使如此,皇太极也没胆子过来打他。王言就是再穷,手下精锐肯定也是优先供应的,这才是他立身辽东的根本,谁不服打谁。

    说来也是巧,这人是不禁念叨。就在他想着皇太极的时候,外面一个亲卫走了进来:“大人,刚刚收到消息,皇太极出兵攻打蒙古了。”

    “什么时候的事儿?”

    “昨天。”

    王言忍不住皱眉,皇太极昨天出兵,他现在才收到消息。要说这古代消息传递慢呢。这还是他有小鸽子,要是纯靠人马传递,怎么说也得两天,那都他妈干起来了

    开春了,生活生产啥的得动起来了。之前又被他揍了一顿,损失了几万人马,丢了广宁卫,皇太极那个老王八是顶不住了,不敢打他就找软柿子捏。王言指定是不能让皇太极得逞的,势必按在东北。

    想了一下,王言道:“传令,广宁卫留守五千,其余人等支援归降咱们的蒙古部落,务必不能让建奴突破封锁。还有,尽量让蒙古人在前边顶着。”

    “遵命!”

    亲兵抱了个拳,赶紧着转头跑出去快马加鞭到广宁卫传令。

    随后王言埋头忙活起来,现在是一堆烂摊子,正经得干几个月了。

    现在整个辽东除山海关外都在他的手里,手下战兵、军户、民户以及其他的什么老夫子、大匠、郎中大夫等等等等加起来有三十来万人。

    做生意赚银子,筹备物资,兵甲制备,战兵裁汰,选拔训练,修路架桥,兴修水利,屯田种地,基础卫生建设,基础工业建设,基础从业人员培训,升级科技树,造枪造炮造船,一堆小娃娃的培养,研究着架空一大堆废物将领集权等等的老大一摊子事儿。

    不光如此,他后宅里还有五个女人需要日常的没事儿关爱那么一下子……太他妈忙了……

    半月眨眼而过,五月初,锦州城外。

    一处距离山脚不远的平地,几个炮兵宗一天,第二天,王言派亲卫赶着马车拉了一堆他这的特产给孙承宗送了回去。这老头子他惹不起,以后没事儿尽量还是离着远点儿。

    没有人打扰,王言又一次的投入到了繁忙的公务之中。

    北方蒙古和皇太极的战事,王言是不担心的。

    虽然归附他的蒙古部落死了很多的男人,但是这半个月不说谁压着谁揍,势均力敌还是有的。

    本身广宁卫的城中驻军一万,这次派出去五千人,加上之前蒙古诸部分散驻军的四千人,一共九千人马,再算上蒙古诸部的不到四万人,共不到五万人马和皇太极派过来的六万大军打的有来有往。

    正经来说,皇太极的实力是碾压蒙古诸部的,不过谁让王言的九千人带枪呢。虽然没有炮,但打野战的时候,这九千只枪一波齐放可比后金铁骑的强弓劲弩牛比多了。

    不过带队的将领非常到位的执行了王言的命令,打起了消耗,要不然蒙古诸部的男人也不会死那么多。没有人是傻子,蒙古诸部的头人指定是有意见的,但是敢怒不敢言……

    现在都打半个月了,皇太极久攻不下必定会撤军的,因为他坚持不了多久。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皇太极早就发现了王言让他们和蒙古诸部互相损耗,然后王言坐享其成的险恶用心。之所以之前不退,也只是因为侥幸心理,万一王言玩儿脱了呢。

    而且他们现在的物资已经紧张到不能再紧张了,靠着大明的商人往这边运也不是不可以,但他们也要付出相应的价码不是么。

    以前是他们有钱转化不成物资,所以大明商人过来牟利。但现在他们已经两年没有大的斩获了,钱财宝物也耗尽了,总是满面微笑的大明商人也露出了可恶的嘴脸,不再和蔼可亲的哄着他们。已经快要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了。

    所以才会打了半个月之久,还要打。但王言的人太可恶了,总是让他们看到胜利的希望,让后再给他们杀回来,总是给人一种再加把劲就能拿下的错觉……

    而到了现在,伤亡数千人之后,听着后勤官报告的越来越少的数字,皇太极不得不清醒清醒撤军了。

    他撤了,但又没完全撤。尽管他不敢去打广宁卫,打锦州的找抽挨轰,但他还有个已经被收拾的服服帖帖的小老弟。五月初,皇太极自蒙古撤军,一路东行,到了朝鲜……

    五月中,经过一系列的友好交谈,带着一大堆的物资开开心心的于五月末回到了盛京老巢。

    蒙古诸部同皇太极的战争结束,王言让手下砍了脑袋有几千颗,差人拉到了京城请赏……

    朱由检等人虽然恶心,但还是捏着鼻子认了。了解了情况,发现王言竟然开始吞并蒙古,没有用的探讨了几天影响这那的。最后给王言升了个正一品的右都督,将军封号由‘龙虎’升到了‘建威’,又赏了四十两银子了事。

    反正都是虚的,只要不给总兵官剩下的没命的升。不行就升左都督,到顶了就荫,荫到顶了就少保、少傅,太保、太傅啥的往上加,反正就是不认实权小说

    王言无所谓,毕竟明面上他还是大明臣子,维持一下体面而已。

    其实之前皇太极路过盛京没回家的时候,王言就知道皇太极那老王八要干什么了。这次又刮了一遍朝鲜,确实是得了不少的物资,用处有但也没多大,那些东西也挺不了多长时间,几个月而已。而到了那会儿可就入冬了,他还得练兵,还得去折腾,整不好今年都能给后金干废。

    王言想的是挺好的,但事情的发展是人推动的,而这个推动的人真是让王言忍不住高看了好几眼。

    皇太极也是机关算尽的聪明人,又怎么想不到入冬了王言会来折腾呢?那来无影去无踪,人少干不过,人多抓不着的游击队,他自问是顶不过去的,毕竟他有今天都是拜这么一支队伍所赐。由是,经过了几个月时间的努力,皇太极做了一个非常英明神武、震动大明及周边地区势力的决定,他服了。

    是的,皇太极服了。

    崇祯元年,十月,皇太极向大明上表称臣归附,请求通商互市……

    皇太极不可能不知道王言和大明的事,现在这老王八以为抓住机会,要和大明一南一北的干王言……当然这个是他派去的使者说服明廷的一个借口,毕竟能不能干的过他没有数吗?

    大明君臣招待了皇太极的使者,看了请求归附的文书,一开始第一反应还是很高兴的。毕竟自万历以来,都没打服的建奴,到了他们这一朝上表称臣了,这说明他们文成武德,大明中兴啊。

    不过在想明白之后,宛若三九天光着膀子还要被人在头上浇冷水的那般透心凉。

    怎么事儿不明摆着的吗?皇太极干不过王言,好到被王言弄死了都要,这才不得不跟他们联合起来一起对付王言。

    这说明什么?说明王言牛比的不得了……这让他们怎么高兴的起来。

    不高兴归不高兴,但该做的事还是要做的。

    王言没真正的扯旗造反就是没有闹翻,而且这么长时间过去,他们也大致的了解了一番王言的实力,人家确实没有心思入关,这才放下了心。

    不过现在不入关,不代表以后不入关,终究是个祸害。现在另一个祸害上表称臣,两个祸害狗咬狗,他们是乐见其成的。甚至他们都打算在陕西大旱,流民遍地的情况下,咬牙支援皇太极一大笔物资,就是要保住这么个祸害,千万不能没了,让他们牵制王言精力,无心入关南下。

    于是,经过月余的谈判沟通,崇祯元年,十一月,建奴重新归附大明,成为独立的属国。

    同时,朱由检还非常恶趣味的给王言下了个圣旨,让他停止一切对建奴的军事行动,开放广宁市场,同建奴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他可不管王言尊不遵守,名义上的君臣也是君臣,摆明了就恶心王言。

    王言是真的没想到,皇太极能做出这么个决定。都不说本身会遭受的内部质疑什么的,就是他爹努尔哈赤整出来的‘七大恨’都不顾了,这是数典忘祖了都。

    不过该说不说的,皇太极的这个决定确实是最正确的。毕竟都要分崩离析,都要死了,还说那么多没有用的干什么,活下去保住有生力量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朱由检恶心他的圣旨,王言无所谓,他照做了。

    毕竟大家都是自己人了吗,只要按照他的规矩经营、交税,他不管那个。如此也能先和普通的后金旗人缓和缓和关系,以后挖矿修路干重活的时候,也好接受一点儿,都是熟人嘛……

    至于大明走蒙古,绕了一个大圈给皇太极送的物资,王言没有让人抢过来。他得让那些劳动力活着……

    再一个也是他现在没有大明调拨的军饷物资了,以前尽管时时拖欠,但还是有一些的,只是数目不够而已。而他这边没有军饷物资了,省了许多银子虽然也没有多少能到地方上,但万一哪一环出错了,大明崩的晚了一些,那他不尬尴了吗。

    所以这皇太极拖累一下大明的本就不富裕的财政也不错,尽量早点完事儿,至不济,也得按照原来的剧本走吧……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