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定南卫:楚王府 > 第416章 残雪楼台(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回到王府,杨宸也能看到里里外外的忙得热火朝天,上元佳节,王府设灯,算是如今定南卫里的第一等大事,这是素日里犹如禁绝之地的王府彰显与民同乐的唯一机会。

    因为杨宸说过十五之前回来,所以宇文雪从未怀疑过这话,早早地就吩咐人去准备赏灯的一应事宜,还有那些王府里准备的点心,吉祥包,善粥、糖果都已经准备结束。刚刚昨日从在顺南堡点完粮草就回来的林海来不及休息,就立即安排人手负责今夜阳明城的安危事宜。

    按理来说,阳明城锦衣卫应该是无事可做的,但恰巧因为之前杨宸东羌之行有所交集,宇文雪在安彬统领承影营和骠骑营在岩青堡抽不开身,而去疾又随杨宸一道离开之后,把阳明城里钟楼下的灯会安危交给了罗义去做。

    十五爆竹声起,家家户户开始如半月之前那样吃个热热闹闹的团圆饭,定南卫没有长安城那么多的达官贵人,没有扬州、益州那么多的风流名士,甚至也没有临湖城那么多的文人骚客,一切热闹的核心都是围绕第一次设灯于民的楚王府。

    听云轩里镂空雕银熏香球,镏金鹤擎博山炉安安静静地立在一边,年前杨洛遣人送来的青金瑞兽雕漆凤椅上,宇文雪已经有些着急,穿着一袭宝蓝彩绣牡丹织金锦对襟宫装,搭一件碧霞云纹霞帔,一件八团喜相逢厚锦镶银鼠皮披风,脚踩一双莹白色刻丝兔绒莲花鞋

    满桌的首饰里尽是如金丝八宝攒珠髻、朝阳五凤挂珠钗、白玉压鬓簪、珊瑚扁方素簪、紫玉芙蓉耳铛、玛瑙银圆镯这样的世间罕有之物。

    和楚王妃的盛装比起来,刚刚沐浴更衣的杨宸就显得寻常许多,但也只是对他而言寻常,毕竟这天底下能穿蟒袍的人不过十人,这件东宫年前从宫中尚衣局里取来送到楚王府的古香缎月白色祥云纹窄袖蟒袍头次被杨宸穿在了身上。

    这件蟒袍最初是尚衣局吩咐给江南织造局做的,这份上等的古香缎本来是事先留给淮南王府的,吴藩大胜东台,宫里面又让赏给吴藩一件,最终不知怎的因为东宫的一纸诏命被送去了长安,又经东宫落到了杨宸的身上。

    无论经过如何,宝剑配英雄,古籍赠才子,香衣赠风流,这身按着杨智记忆里杨宸尺寸做出来的衣物丝毫未有偏差,将杨宸浑然天成的贵气和英武彰显无遗,腰间的玄色白玉腰带又显得身姿修长,清瘦俊朗。

    杨宸只是拖手看着在众多侍女簇拥下梳妆打扮的宇文雪,面色沉静,被杨宸看得心里有些七上八下的宇文雪趁着簪子还未放上去问道:“殿下为何一直如此看着臣妾?”

    “殿下有命!点灯!”

    “殿下有命!点灯!”

    点灯之声从钟楼渐次传下,又从钟楼传到那些设有王府宫灯的地方,今夜无论是慕名而来的人,还是因为杨宸就藩日子稍稍好些的阳明城百姓都惊奇的发现原本黯淡无光的钟楼立时就为五彩斑斓的宫灯所照亮。

    他们没有见过长安的灯市,但是可以想象在今夜的长安城,像这样的钟楼有一百零八座,王府的随从仆役开始向百姓分发今日准备的点心和吉祥钱,不知是何人起头,竟然开始传来“殿下千岁!娘娘千岁!”的喝彩声。

    琉璃灯市下,闻讯从阳明城四处汇向钟楼的百姓越发熙攘,从钟楼脚下,站出了一个士子向上面喊道:

    “学生孟知许,献诗于殿下贺上元佳日!”

    “递上来”杨宸一声吩咐,在楼下守卫的侍卫也就匆匆跑上楼来将那写有诗文的宣纸交到了李平安手中,李平安接过即念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小子写的是长安城啊?李平安,赏银一百两”

    “李平安对下面说道:殿下有命,赏银一百两!”

    有闻讯的百姓开始替这个衣着简朴的士子喝彩,一百两银子,对他们来说的确不小,可是放到今夜的长安城就会知道和盛世里为了一纸诗文,豪掷千金的气势比起来,楚王殿下还是小气了一些。

    “淮南游人苏挺有词献于殿下!”

    又是一纸寄了上来,这一次是写的事:“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小说

    杨宸不通长短之句,可宇文雪却对这词多有美言,于是就有了:“娘娘有命,赏金一百两!”

    到底还是管钱的人阔气一些,献诗之声此起彼伏,从钟楼和各处的乐班驻足之处也渐渐有了丝竹乐声传来,这是从前奉阳明城为藏人所破之后多少年未有之太平盛景。

    如此热闹了半个时辰,杨宸和宇文雪也就亲自走下了钟楼,开始游街赏灯,佳人士子,书生美袖,看到杨宸和宇文雪缓缓在钟楼脚下的一处灯市前头猜谜,宇文雪还将手搭在了杨宸身上时,一个立足在五十步之外的年轻女子也就垂下了头。

    “姑娘,要买只灯么?”

    “不用了”

    跟在她身边那个年纪轻轻,才不过十一二岁的孩子却说:“姐姐,买一个吧,大宁的规矩就是这样,我们要入乡随俗”

    “阿图,我们回去吧”

    “不,我还没问清楚阳明城哪户姓杨的人家宅子最大呢”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